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6篇
  免费   1501篇
  国内免费   1277篇
安全科学   412篇
废物处理   119篇
环保管理   284篇
综合类   4157篇
基础理论   330篇
污染及防治   501篇
评价与监测   657篇
社会与环境   91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304篇
  2021年   458篇
  2020年   407篇
  2019年   435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273篇
  2016年   374篇
  2015年   395篇
  2014年   339篇
  2013年   373篇
  2012年   384篇
  2011年   425篇
  2010年   338篇
  2009年   275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7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气候变化对植物及植被分布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准确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及植被分布的影响趋势对于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对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气候变化对植物及植被分布影响研究在我国广泛展开。文章对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气候情景、预测方法和气候变化等对植物及植被分布的影响趋势进行了总结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未来的趋势提出了若干展望。总体上,目前所用气候情景比较单一、不同预测方法比较研究不够,对土壤和生物因素考虑不充分、涉及植物种类太少。气候变化将使一些植物分布范围减少、甚至消失,而使另一些植物分布范围则会扩大。未来研究应加强气候情景改进和不同方法的比较研究,充分考虑土壤和生物等因子、加强预测方法检验,同时开展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对气候变化响应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2.
气候变化对大熊猫分布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气候变化对动物分布影响,对气候变化下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分类和回归树模型,采用A1、A2、B1和B2气候变化情景,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大熊猫分布范围及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气候变化下,大熊猫目前适宜分布范围将缩小,新适宜和总适宜分布范围在1991~2020年时段较大,从1991~2020年到2081~2100年时段呈现缩小趋势,其中A1情景下变化最大,B1情景下最小。气候变化下,大熊猫目前适宜分布区的东部、东北和南部一些适宜范围将不再适宜,新适宜分布区将主要向目前适宜分布区西部一些区域扩展,并且适宜分布区破碎化,在2051~2080年时段程度最高。另外,气候变化下,大熊猫目前适宜、新适宜和总适宜分布区范围与我国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呈负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大熊猫目前适宜、新适宜和总适宜分布范围随我国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增加而减少,其中气温变化影响比降水量变化影响要大。结果说明,气候变化后,近期将使大熊猫目前适宜分布范围减小,新适宜分布范围增加,随气候变化程度增加,新适宜和总适宜分布范围又将减小。  相似文献   
103.
芽孢杆菌与硝化细菌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硝化细菌为实验菌种,对水产养殖废水中的各项水质因子(pH、DO、NH4+-N、NO2--N、COD)进行控制或处理。结果表明,经投加微生物菌液处理的养殖废水水质均优于对照组: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可以降低废水的COD和NO2--N浓度,出水COD浓度小于100mg/L,NO2--N浓度小于0.6mg/L,COD去除率分别为67.97%、70.16%,NO2--N去除率分别为99.28%、99.51%;硝化细菌可以将废水NH4+-N和NO2--N的浓度降低到0.6mg/L以下,去除率分别为99.38%、81.44%;而菌液的投加对养殖水体的pH值影响不明显。三种微生物在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作用上各有特点,可为形成共生长效的养殖水产环境修复微生物种群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4.
中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系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已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来源。基于控制技术的机动车污染排放系数研究有助于排放控制。根据机动车使用状况,车用燃料硫含量,行驶状况和活动水平,运用MOBILE6.2的方法和原理确定了中国各类型机动车HC、CO、NOx的排放系数。小型汽油客车国0阶段CO、HC、NOx分别为78.18t/v、7.89t/v和1.95t/v;国Ⅰ阶段CO、HC、Nox分则为7.16t/v、0.64t/v和1.02t/v;国Ⅱ阶段CO、HC、NOx分则为0.64t/v、0.45t/v和0.25t/v。  相似文献   
105.
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进步三方面构建乡镇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并引入“可持续发展度”、“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制约度”,对瓜洲镇的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对限制瓜洲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规划基准年(2006年)瓜洲镇的可持续发展度为0.759,处于较强可持续发展阶段;影响瓜洲镇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于环境质量及污染物治理方面(占36.75%),其次为经济结构方面(占25.65%),接着为发展支持(占24.21%)、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占9.42%)、生活质量(占2.62%)、经济效益(占1.34%)。  相似文献   
106.
混装制剂类制药行业污染特征与控制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混装制剂类制药工业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特征进行了调研,对国内外相关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混装制剂类制药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达标情况。提出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控制项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7.
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资源化,是中国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但是中国现有的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尚处于创建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因此可以在建设过程中借鉴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模式。本文通过分析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因区在生产原料、生产过程和产品销售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其他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为中国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8.
浅谈磷化工行业的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多年来,我国磷化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随着磷化工的发展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状况也日趋严重。因此,防治磷化工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是我国磷化工健康发展所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和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针对磷化工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的循环利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9.
采用大型室内湖泊模拟装置对孟氏浮游蓝丝藻在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垂直分布与迁移特征进行了模拟,并通过10 L玻璃瓶实验对孟氏浮游蓝丝藻浮力对光的响应进行了分析.湖泊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后,表层孟氏浮游蓝丝藻开始向下层迁移,光照8h后,藻丝在深2~3m左右水层形成稳定聚集层;藻丝容易集聚层在光照度为10μmol·(m2·s)-1左右水层,处于该水层上部的藻丝漂浮百分率<50%趋向于沉降,处于该水层下部的藻丝漂浮百分率>50%趋向于漂浮;无光照后,藻丝开始往水体表层聚集,无光照12h后,约20%的藻丝聚集在水体表层,无光照48h后,约50%的藻丝聚集在水体表层;说明浮游蓝丝藻白天主要分布在水体2~3m处,在早晨或连续的阴天后,可能在水体表层形成水华.10 L玻璃瓶实验结果表明,强光照[100μmol·(m2·s)-1]/无光照周期下藻丝漂浮百分率在30%-70%间变化,弱光照[25μmol·(m2·s)-1]/无光照周期下藻丝漂浮百分率在30%-50%间变化,说明强光照[100μmol·(m2·s)-1]/无光照周期下藻丝具有明显的沉降与漂浮特征.1昼夜内,藻细胞蛋白质和伪空胞的变化不明显,糖含量在14%-35%间变化,藻丝的浮力对光照的响应可能通过藻细胞的糖含量变化实现.  相似文献   
110.
王静  吴丰昌  王立英  廖海清  黎文 《环境科学》2008,29(11):3027-3034
超滤、三维荧光光谱以及高效体积排阻色谱3种研究方法的结合可以表征不同类型荧光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规律,进而揭示它们的来源以及组分差异.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 000的再生纤维素超滤膜对几种不同类型地表水体中的溶解有机质进行分离后,利用三维荧光光谱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特征谱图表征超滤完成后滞留液中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组分和渗透液中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组分中溶解有机质的性质.结果发现,湖北神农架大九湖沼泽水中原先被强腐殖酸荧光吸收峰E(Ex/Em: 360 nm/462 nm)掩盖的类富里酸荧光吸收峰A(Ex/Em: 260 nm/450 nm)和C(Ex/Em: 320 nm/439 nm)以及类蛋白荧光吸收峰B(Ex/Em: 275 nm/312 nm)和D(Ex/Em: 220 nm/308 nm)因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小而被分离进入渗透液中,可被荧光检测;贵州红枫湖南湖内源产生的类蛋白荧光吸收峰B(Ex/Em: 280 nm/334 nm)和D(Ex/Em: 225 nm/328 nm)在原水中含量太低,即使采用灵敏度高的荧光检测手段也很难从原水中直接鉴别出来,但超滤后却因其相对分子质量大而被保存在超滤滞留液中.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来源的类富里酸荧光物质和类蛋白荧光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也存在差异.如红枫湖南湖内源产生的类蛋白荧光物质具有较大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被保存在超滤滞留液中;而贵州阿哈湖外源输入的类蛋白荧光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则较小,易通过超滤膜进入渗透液中.因此, 3种研究方法的联合可以为研究地表水体中溶解有机质的性质提供方便直接的定性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